开启无障碍 开启长者助手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

【百个瞬间说百年】1962-1967,各项建设事业呈现明显的健康发展势头

发布时间:2021-12-20 15:36 来源:新华网 【打印】

1962,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

微信图片_20211220150401.gif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和省、地、县四级主要负责人以及重要厂矿和军队的负责干部,共7118人,通常称为七千人大会。

  规模空前的七千人大会,是在经过一年调整、形势有了转变,但是困难还很大、党内外还有很多思想疑虑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目的是进一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统一认识,增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执行调整方针,为战胜困难而奋斗。

图片

  毛泽东(右二)、刘少奇(右三)、周恩来(左二)、朱德(左一)、陈云(左三)、邓小平(右一)在“七千人大会”上。新华社图片

  大会的前一阶段是讨论和修改刘少奇代表中央提出的书面报告草稿。这个草稿,毛泽东提议不经中央政治局讨论,直接印发大会,征求修改意见。经过与会者讨论,形成《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定稿,作为大会的正式文件。报告包括三个问题:第一,目前形势和任务;第二,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中统一;第三,党的问题。

  在“目前形势和任务”中,报告比较系统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面貌,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1958年以来取得的12个方面成就的基础上,特别指明了“这几年工作中发生的主要缺点和错误”,包括工农业生产计划指标过高、对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过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在农村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的界限、急于过渡、刮“共产风”和分散主义严重滋长等。

  在“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中统一”问题中,报告指出,“必须看到,近几年来,在我们党的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民主集中制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有些地方甚至受到了粗暴的破坏。”报告主要围绕“加强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展开。报告指出,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方面,需要把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的领导同发挥各地方积极性的关系、同各地方因时因地制宜的关系、同分级管理的关系问题这样几个问题处理清楚。

  关于“党的问题”,报告主要讲了实事求是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党内生活的几个问题。“经验告诉我们,根据假报告、假数字来拟定政策、编制计划,必然会犯错误,必然会对党、对人民、对国家造成很大损害。”

图片

  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话。新华社图片

  七千人大会结束后,在刘少奇和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直接领导下,中共中央于2月和5月相继召开西楼会议、五月会议,进一步正视和分析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形势。刘少奇指出:现在处于恢复时期,带有非常时期的性质,不能用平常的办法,要用非常的办法,把调整经济的措施贯彻下去。陈云担任重新成立的中央财经小组组长,提出了克服困难的主张。周恩来将陈云的意见概括为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七千人大会之后,调整国民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大力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基本建设项目;缩短工业战线,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战线,加强农村基层的领导力量。在农业政策的调整中,一些地方进行了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尝试,取得较好效果。

  经过七千人大会前后将近两年的调整,从1963年夏开始,各项建设事业呈现明显的健康发展势头。到1965年底,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

1963,“向雷锋同志学习”

微信图片_20211220150820.gif

  20世纪60年代,中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教育了整整一代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丰碑。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雷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安乐乡的一个雇农家里。在旧社会,他家5口人被财主逼死4口。他6岁给地主放猪砍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当雷锋的故乡解放时,乡长从深山破庙里找到了遍体鳞伤的雷锋,送他进医院,治好了满身的脓疮。人民政府免费供这个苦孩子上学。

图片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新华社图片

  1958年秋天,鞍钢派人到雷锋所在的团山湖农场招收青年工人。雷锋毅然报名应招。到了鞍山,什么活重干什么活,不管多么艰苦,他都毫不畏惧地迎上前去。1959年12月3日,雷锋听到了征兵报告之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征兵站报名应征。1960年1月8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我穿上了军装,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好几年的愿望在今天实现了,我真感到万分地高兴和喜悦,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作为一个战士,雷锋深知战士的责任。在部队党组织的教育下,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雷锋工作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刻苦钻研技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他为人民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真正做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图片

  雷锋同志是艰苦奋斗的模范,勤俭节约的标兵。这是他在向战友们介绍节约油料和安全行车的经验。新华社图片

  雷锋每月的津贴除了交党费、买肥皂、理发和买书之外,全部存入银行。存的钱准备干什么呢?不留姓名把钱寄给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的辽阳、寄给战友生病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雷锋在日记上写道:“有些人看我平时舍不得花一个钱,说我是“傻子”。其实,他们是不知道我要把这些钱攒起来,做一点有益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如果说这就是“傻子”,我甘愿做“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祖国也需要这样的“傻子”,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雷锋在1962年8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又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其中有两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过去按毛主席的教导做了,所以进步了;现在,我仍要牢记毛主席的这一教导,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图片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新华社图片

  5天后的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执行勤务中,不幸牺牲了,年仅22岁。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分别为雷锋题词。1963年3月5日,首都各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泽东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手迹。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雷锋日记、雷锋事迹、雷锋形象、雷锋精神,成为几代中国人印刻一生的记忆。

1964,“两弹一星”建功勋

微信图片_20211220151119.gif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试验场区欢声如雷,全体参试人员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两个小时后,周恩来陪同毛泽东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他满面春风地宣布了这一喜讯,人们欢呼雀跃。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送消息,《人民日报》为此刊发了号外。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微信图片_20211220151146.jpg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图片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果断决策的结果,更是凝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我国国防尖端科技贯彻执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建设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微信图片_20211220151158.jpg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新华社图片

  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在中央专委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关,大大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原子弹研制率先于1964年实现突破。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图片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新华社图片

  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投身到“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舍弃需要个人舍弃的一切,默默无闻地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曾身居海外的科学家,抛弃比较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相继归国效力。

  伟大的事业铸就了伟大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1965,十年艰辛探索成就辉煌

微信图片_20211220151635.gif

  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虽然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都是在那个年代开始布局的。

  工业建设,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在钢铁工业方面,除了我国最大的鞍山钢铁基地进一步建设以外,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主要是在这十年中建设起来的。在机械工业方面,分别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并且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一部分现代化大型设备。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

微信图片_20211220151732.jpg

  1963年,大庆油田建成。这是大庆油田工人在对一口油井进行试喷。新华社图片

  特别突出的是,石油工业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设完成了大庆油田,随后又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使我们能够自豪地宣布: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图片

  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通车。这是列车通过沙坡头。新华社图片

  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58年到1965年,全国新增铁路营业里程9000多公里。鹰厦、包兰、兰青、兰新、川黔、黔桂等线建成通车。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火车。公路、水运、航空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全国大部分县、镇通了汽车,沿海港口新增十几个万吨深水泊位,远洋航运开辟了通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的三条航线。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大型枢纽骨干工程和各类水库,在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成绩显著。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科学研究方面,1965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教育、卫生、出版、文化艺术、体育等事业的成就也很可观。1957年至1966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约211万人,分别为1950年至1956年的4.9倍和2.4倍。医疗卫生机构大幅增加,全国城乡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1957年至1965年,全国的医疗卫生机构由122954个增加到224266个,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由0.46张增加到1.06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0.85人增加到1.05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疾病,或被灭绝,或得到有效防治。

微信图片_20211220151824.jpg

  1964年10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这是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东方红》第三场《万水千山》。新华社图片

  全国的文化艺术、文物单位,由1956年的14408个增加到1965年的27210个。10年间,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如小说《青春之歌》《创业史》,电影和舞台剧《红色娘子军》《霓虹灯下的哨兵》,歌剧《江姐》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更是这一时期的经典。

  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迈出较大步伐。许多地方兴建了一些大型现代工业基地,结束了民族地区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一批高等学校在民族地区建立起来,当地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得到培养。

  十年间,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其中大部分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全国党员人数从1956年的1073万人发展到1965年的1895万人。

  值得自豪的是,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精神力量上也获得了巨大丰收。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抒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形成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1966,县委书记的榜样

图片

  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引起社会广泛反响。随后,全国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焦裕禄曾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兰考是黄河故道上著名的灾区县,长期遭受风沙、内涝和盐碱等“三害”袭扰,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下。三年自然灾害,兰考人民生产生活更面临极大困难。1962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正是在灾情最严重的时候,焦裕禄来到兰考。

图片

  焦裕禄在泡桐前留影。新华社图片

  焦裕禄带领县委抓住治沙这一关键环节,深入实地调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跋涉五千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为了改变兰考人民贫穷落后面貌,他积劳成疾,患上肝病,在病痛折磨下,仍坚持在治沙第一线。他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赤诚,以“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诠释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图片

  这是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原稿。新华社图片

  焦裕禄是千千万万在严重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英雄形象的代表。他与当时涌现出的王进喜、王杰、欧阳海、南京路上好八连、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许多先进人物和模范集体一样,在各自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给中国社会以深刻影响,也塑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

1967,中非友谊的丰碑

微信图片_20211220152202.gif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浪潮中新独立的国家。独立之初,这两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坦、赞两国领导人向世界有关国家请求援建一条连接两国的铁路。一些西方国家考察后的结论是:修筑坦赞铁路没有经济意义。

  1965年2月,中国政府同意帮助修建一条由坦桑尼亚到赞比亚的铁路。1967年6月,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时,与中国商定了修建坦赞铁路的相关事宜。同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

图片

  图为中国援助坦赞铁路的首批机车运抵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口。新华社图片

  1968年5月,中国派出勘探人员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开始进行全线的勘测设计。在勘测途中,一位勘测员被毒蜂蜇得遍体鳞伤,不幸去世。面对生命威胁,中国的勘测设计队克服种种困难,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勘测任务。1970年10月26日和28日,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先后在坦赞铁路的两端主持奠基仪式。随后几年间,中国共派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5万人次,在缺医少药、食品短缺、气候炎热、疾病流行的艰苦条件下,同当地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为高质量地完成筑路任务而战斗。采石工们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头上烈日晒,脚下石头烤;铲运机手们,上车一身汗,开车一身土,下车一身泥。在修建坦赞铁路过程中,中国共有60余人长眠在了坦赞大地上。

图片

  图为赞比亚鲁西瓦西湖畔的少年儿童欢迎坦赞铁路的列车通到他们的家乡。新华社图片

  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坦赞铁路于1975年10月试办运营,1976年5月完成了全线工程收尾和设备安装配套等工作。“钢铁斑马”终于驰骋在千里莽原上。卡翁达总统后来说:坦赞铁路是“我们与中国友谊和团结的纪念碑。”

  坦赞铁路全长1860.5公里,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大干线,极大地改善了坦、赞两国的交通运输状况。铁路越过“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穿过高山深谷、悬崖峭壁、河流湖泊、森林草原与大沼泽地,地形地貌极其复杂,高低落差极大。一位西方工程师在参观过坦赞铁路后,感叹地说:“只有修建过万里长城的民族,才能修建出如此高质量、高标准的铁路。”

  参考文献:《中国共产党简史》《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